東方蜜蜂群體多樣性研究進展
較深入研究蜜蜂屬分類的人當屬Ruttner 博士,他對蜜蜂屬形態(tài)方面的多個指標進行了分析,此后很多人應用他提供的分類體系對特定區(qū)域或品種的蜜蜂形態(tài)特征進行研究。由于自然環(huán)境因素、蜂群內部環(huán)境以及飼養(yǎng)管理手段等方面的影響,造成蜜蜂種內的亞種或地理宗的個體間在外部形態(tài)上往往比較相似,給種內的分類鑒別帶來困難;又由于蜜蜂的生物學特點,必須以群為單位進行大樣本數和有效的統(tǒng)計學分析,使其成為一種繁重、低效的研究工作,所以利用形態(tài)特征進行分析有很大的局限性。酶的多態(tài)性在對西方蜜蜂的研究中應用比較多,目前只是對少數地區(qū)(巴基斯坦、泰國、馬來西亞、日本、菲律賓和朝鮮等)的東方蜜蜂進行了同功酶方面的分析,并且只是研究MDH(蘋果酸脫氫酶)和EST(酯酶)的差別。至于我國的東方蜜蜂,僅對云南的樣本做過該方面研究。由于同功酶的特異性較差,此方法現在應用較少。
近年來,隨著蜜蜂遺傳學和分子生物技術的發(fā)展,很多研究者已從分子水平上對蜜蜂群體進行研究。從分子水平上分析蜜蜂群體的遺傳差異,目前主要采用DNA分子標記技術,如RAPD、DNA指紋圖譜、微衛(wèi)星多態(tài)性以及RFLP等。這些技術可以反映生物的群體和個體特征,在估測蜜蜂的遺傳多樣性方面被廣泛應用。
1.利用BAPD技術對東方蜜蜂群體結構的分析
RAPD技術可以分析蜜蜂各品種、亞種之間的多態(tài)性。早期RAPD—PCR技術被用來檢測非洲化蜜蜂和歐洲蜜蜂的DNA,后來科研人員開始用RAPD技術研究東方蜜蜂。黃超群等N利用該技術對中華蜜蜂和意大利蜜蜂基因組DNA進行多態(tài)性分析,并找到3條隨機引物,用于區(qū)別此兩種蜜蜂。董霞等對云南及馬來西亞的37個東方蜜蜂樣本進行了隨機擴增多態(tài)DNA的分析。但是RAPD技術工作量大且重復性較差,目前在蜜蜂的群體結構方面的研究中未能廣泛應用。
2.利用BFLP技術對東方蜜蜂群體結構的分析
線粒體DNA(mtDNA)是線粒體中的遺傳物質,其結構較基因組DNA簡單。在多數動物品種中mtDNA為母系遺傳,因此在有多父系的生物物種間,利用mtDNA分析群體結構更有優(yōu)勢。在蜂群中所有工蜂都是同一只蜂王的后代,所以一只工蜂的mtDNA基因型即可代表一個特定的蜂群,利用mtDNA對蜂群進行研究是一種十分高效、準確的手段。通過對mtDNA的多態(tài)性分析,可以了解群體的遺傳結構、基因流失及系統(tǒng)發(fā)育方面的情況。
目前對蜜蜂線粒體的研究中,RFLP技術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其主要方法是利用PCR技術擴增線粒體基因組片段,然后分析其限制酶切位點或序列的差異間。近期對蜜蜂線粒體基因組的研究焦點集中在細胞色素氧化酶C0Ⅰ-C0Ⅱ基因間的序列。在COⅠ-COⅡ之間,有tRNAleu基因和一個非編碼區(qū),后者為蜜蜂屬所特有。因為它不編碼,所以進化速度較快,可為亞種水平上的分析提供信息,蜜蜂線粒體DNA大小的差異主要集中在此非編碼區(qū)。
線粒體DNA是分析西方蜜蜂亞種間群體差異的有力工具。早在20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一線粒體DNA的長度多態(tài)性就被用于區(qū)分美洲和歐洲的蜜蜂品種。東方蜜蜂和西方蜜蜂同樣具有tRNAleu與細胞色素氧化酶亞基COⅡ這一基因間序列,有高含量的A-T堿基,使得東方蜜蜂同樣可以利用RFLP技術進行亞種內的線粒體基因類型的檢測。Smith等首次對東方蜜蜂線粒體基因型的多態(tài)性進行了研究,把東方蜜蜂分成三種類型:亞洲大陸型(分布在日本、泰國、馬來西亞、婆羅洲以及印度南部)、呂宋島類型和安達曼群島類型。隨后,Deowanish等用PCR技術擴增了四種東方蜜蜂亞種的mtDNA的tRNAI-COⅡ基因間序列,并用10種限制性內切酶對日本、中國臺灣、越南、泰國、尼泊爾和菲律賓等國家和地區(qū)22個地點的27群東方蜜蜂的mtDNA進行分析,把東方蜜蜂分為6種類群,分別分布在(1)日本;(2)尼泊爾、越南和泰國的北部及中部;(3)朝鮮-對馬島;(4)中國臺灣;(5)泰國南部;(6)菲律賓。Sihanuntavong等擴增了泰國東方蜜蜂線粒體的srRNA,1rRNA基因以及COⅠ-COⅡ基因的中間區(qū)域,在檢測的170群蜜蜂中發(fā)現了12種線粒體基因類型,在泰國的北部和泰國半島的東方蜜蜂中檢測到比較大的遺傳差異。
目前對東方蜜蜂的研究由于研究方法、樣品的采集地點和數量不同,分類結果存在諸多爭議,比如Ruttner根據形態(tài)指標把日本蜜蜂單獨劃為一個亞種,而通過分子水平的分析Deowanish等認為日本蜜蜂(A.c.japonica)屬于尼泊爾、越南及泰國類型,Smith則把日本蜂歸入亞洲大陸類型。
綜上所述,目前關于東方蜜蜂線粒體DNA的研究大多只測量了一些特定區(qū)域的少數樣本,而且沒有從中國以及喜馬拉雅的廣大地區(qū)收集樣品,所以測量結果不足以解釋東方蜜蜂群體的系統(tǒng)發(fā)育關系。由于已有的研究采用的方法不同,結果沒有比較性,所以目前關于東方蜜蜂群體線粒體DNA的研究結果還沒有統(tǒng)一的認識。
3.微衛(wèi)星標記在東方蜜蜂群體多樣性方面的應用
由于人們對西方蜜蜂的認識比較深入,很多新技術也首先應用到西方蜜蜂的研究中,Estoup等分析了西方蜜蜂群體中微衛(wèi)星位點的差異,后來Sittipraneed 從泰國的不同地區(qū)收集了蜜蜂樣本,用3個微衛(wèi)星位點分析了東方蜜蜂的群體差異,認為泰國境內由于地理環(huán)境的差異,東方蜜蜂群體可以進行種內的再劃分。
4.其他方法分析東方蜜蜂的群體多樣性
國外學者通過對蜜蜂線粒體DNA的ATPase6基因進行序列分析,對西方蜜蜂的起源、系統(tǒng)分化等問題進行了探討。王瑞武等擴增、克隆了我國吉林、北京地區(qū)的中華蜜蜂線粒體DNA的ATPase6和ATPase8基因,測序后與已發(fā)表的序列進行比較,對中華蜜蜂的起源和系統(tǒng)分化進行探討,目的在于為中華蜜蜂的分類、保護及合理利用提供基礎數據,結果提示ATPase6和ASTase8基因在蜜蜂亞種內均屬于保守區(qū),在種間有時出現變異。
總之,目前對于西方蜜蜂的研究較為深入,很多新技術和方法都已經得到應用,雖然東方蜜蜂與西方蜜蜂的親緣最近,但有關東方蜜蜂各亞種的遺傳變異方面的研究相對較少,特別是對中國境內的東方蜜蜂的群體多樣性的研究基本還停留在形態(tài)測量水平上,很少涉及分子技術方面的應用,國內屬于空白領域。因此,從分子水平上對我國境內的東方蜜蜂群體多樣性進行研究,可以對中華蜜蜂進行更準確的分類,為深入了解我國的蜂種資源和蜂種的保護與利用提供重要依據。
參考文獻(略)
引自《中國蜂業(yè)》2006(2)
丁桂玲 張秀琳 呂麗萍 石巍
中國農業(yè)科學院蜜蜂研究所育種中心
1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