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堊病(又叫石灰質病)是由蜂球囊菌寄生引起蜜蜂幼蟲死亡的一種真菌性傳染病。
1 病原學
蜂球囊菌為一種真菌,只侵襲蜜蜂幼蟲。蜂球囊菌是單性菌絲體,為白色棉絮狀,有隔膜,雌雄菌絲僅在交配時形態(tài)才有不同,為雌雄異株性真菌,單性菌絲不形成厚膜孢子或無性分生孢子,兩性菌絲交配后產生黑色子實體,孢子在暗褐綠色的孢子囊里形成,球狀聚集,孢子囊的直徑為47~140微米,單個孢子球形,大小為3.O~4.0微米×1.4~2.O微米,它具有很強的生命力,在自然界中保存15年以上仍然有感染力。
2 流行病學
病死幼蟲和被污染的飼料、巢脾等是本病傳染源。主要通過孢子囊孢子和子囊孢子傳播。蜜蜂幼蟲食入污染的飼料,孢子在腸內萌發(fā),長出菌絲并可穿透腸壁。大量菌絲使幼蟲后腸破裂而死,并在死亡蟲體表形成孢子囊。
感染動物為蜜蜂幼蟲,尤以雄蜂幼蟲最易感。成蜂不感染。
孢子囊增殖和形成的最適溫度是30℃左右,蜂巢溫度從35℃下降至30℃時,幼蟲最易感染。因此在蜂群大量繁殖時,由于保溫不良或哺乳蜂不足,造成巢內幼蟲受冷時最易發(fā)生。每年4~10月發(fā)生,4~6月為高峰期。潮濕、過度的分蜂、飼喂陳舊發(fā)霉的花粉、應用過多的抗生素以至改變蜜蜂腸道內微生物區(qū)系、蜂群較弱等,都可誘發(fā)本病。
3 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
白堊病主要使老熟幼蟲或封蓋幼蟲死亡。幼蟲死亡后,初呈蒼白色,以后成灰色或黑色。幼蟲尸體于枯后成為質地疏松的白堊狀物,體表布滿白色菌絲。
4 診斷
從病死僵化的幼蟲體表面挑取少量幼蟲尸體表層物進行鏡檢,發(fā)現(xiàn)有白色棉絮菌絲和充滿孢子的子囊時,結合臨床特征可確診。
5 防治
把蜂群放在高燥地方,保持巢內清潔、干燥。不喂發(fā)霉變質的飼料,不用陳舊發(fā)霉的老脾。在發(fā)生本病后,首先撤出病群內全部患病幼蟲脾和發(fā)霉的粉蜜脾,并換清潔無病的巢脾供蜂王產卵。換下來的巢脾用二氧化硫密閉煙薰消毒4小時以上,硫磺用量按10框巢3~5克計算。
經換脾、換箱的蜂群,要及時飼喂0.5%麝香草酚糖漿,以后每隔3天喂一次,連續(xù)喂3~4次,麝香草酚要先用適量的95%酒精溶解后加入糖漿內。